丁形廣場 (Stock-im-Eisen-PI)
丁形廣場是位於聖史蒂芬廣場、格拉本大街、克爾特納大街的交會處。
據說過去要到德國學製鎖的學徒路過此地都會在這裡插一根鐵釘,因此而得名。
Facebook 粉絲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個讚喲~
廣場旁邊有一座哈斯大廈 (Haas Haus),就是上圖中右前方的圓弧形建築,於1990年由奧地利建築師霍連恩 (Hollein) 所設計完成。
這棟由玻璃與大理石組成不規則外型的建築物,恰巧與對面的聖史蒂芬教堂大異其趣,當時完成後曾引起維也納人的公憤,不過現在維也納人也慢慢地接受這衝突的美感了。
哈斯大廈前的這條微右彎的大道是格拉本大街 (Garben),這是維也納最漂亮的大街,擁有高級的精品店、名家設計的建築、宏偉壯麗的紀念柱,還有擠滿路旁的露天咖啡座與麵包、起司攤販。
很難想像這裡過去是護城河,1225年之後才被填平成為廣場,18世紀的王宮貴族都在此舉辦各式活動。
街上有一座巴洛克式的紀念柱。
鼠疫災難紀念柱 (Pestaule)
這是為了感謝上帝停止了17世紀流行的鼠疫而建造的。
當時的奧皇奧波德一世 (Leopoldinschertrakt I) 決定蓋一座還願柱,獻給三位一體的聖神,於是紀念柱呈現了三神像與皇帝的跪拜像,旁邊一位天使把象徵鼠疫的老嫗推向地獄。
紀念柱旁的這個塑像就是奧皇奧波德一世。
在格拉本大街繼續往前走,會看到右邊巷子裡的聖彼得教堂,是一座外表樸實內部卻非常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羅馬天主教堂,很值得入內參觀。
延伸閱讀:[奧地利] 維也納 - 聖彼得教堂
逛完格拉本大街之後再次回到丁形廣場上,最受人矚目的就是這座聖史蒂芬教堂了,這座教堂可以說是維也納的地標之一。
延伸閱讀:[奧地利] 維也納 - 聖史蒂芬教堂
順著聖史蒂芬教堂前的街道往前走,過了兩個大路口後左轉至Lichtensteg街,可以看到每個整點時都聚滿人潮的這個音樂之鐘。
每個整點這個鐘都會有音樂表演,每次都會有一位奧地利的歷史人物出來報時,1點的時候出來1個,2點的時候出來兩個,依此類推,到了中午12點時,12位人偶都會排隊等著出來報時,每個人偶現身時的音樂都是那個時代的音樂。
所以中午12點的整點報時通常都會聚集超多遊客的~ XD (如上圖)
音樂之鐘 (Ankeruhr)
這座由青銅和銅作成的時鐘就位於連接安卡保險公司兩棟大樓間的迴廊上,在1911年時由安卡保險公司委託法蘭茲•瑪丘所設計,出現的人偶有羅馬皇帝、聖史蒂芬教堂的建築師、吟遊詩人、維也納市長、打敗土耳其的英雄、瑪麗亞•泰瑞莎、海頓等人,背景音樂也從十字軍東征的號角聲,一直變換到海頓的交響曲。
聖若瑟噴泉 (Vermählungsbrunnen)
看完了音樂之鐘的表演之後繼續往前走,會碰到一個許願池,這是聖若瑟噴泉,和噴泉上方的約瑟夫柱 (Josephsäule),是神聖罵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Leopold I) 於1702年時,為祈求他的三子約瑟夫一世 (Joseph von der Belagerung der pfälzischen Festung Landau) 能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Spanischer Erbfolgekrieg) 中勝利歸來所建,所以整體來說,這是一個許願噴泉,它是由建築師約翰•伯恩哈德•菲舍爾•馮•埃拉赫 (Johann Bernbard Fischer von Erlach)所設計。
其實當時的外觀並不是現在所見的雕像,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715年時以聖若瑟和聖母瑪麗亞的婚婐為主題的雕像;底座兩側有兩幅雕塑畫,其中最顯目的兩個女性雕像則分別代表了謙卑和純潔;科林斯柱式和上方聖三位一體的雲蓋更為噴泉的外型增添了不少特色。
好啦,丁形廣場的周圍大致介紹到這裡。
最後附上的這個,是維也納一家很好吃的碳烤肋排的店家門口,從裡頭右手邊的樓梯往下走,就可以進到餐廳囉。
延伸閱讀:[奧地利] 維也納 - RIBS of Vienna
最後附上一張相關景點的地理位置圖。
以及Google Map路線圖給大家參考啦!!~~
Facebook 粉絲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個讚喲~
更多的照片,請參考:
https://www.flickr.com/search/?tags=%E4%B8%81%E5%BD%A2%E5%BB%A3%E5%A0%B4%E5%91%A8%E5%9C%8D
延伸閱讀:
2012歐洲蜜月之旅 - 部落格文章索引